《作门徒的代价》恩典与作门徒

A. 内容

作者潘霍华(Dietrich Bonhoeffer)把恩典与作门徒连接在一起,目的就是要提醒基督徒:若不正确地认识与定义何谓恩典,恐怕就无法成为一位真正合主心意的门徒了。作者 尝试以不同的角度来表达‘恩典’与‘代价’的联系:无论是从个人的得救开始,到专一的顺服,以至完全的摆上,都离不开恩典与代价之间的关系。

神赐下恩典的同时也付上了极昂贵的代价(是我们无法数算的);神赐下的恩典也深深影响了基督徒付上的代价。廉价恩典成就“廉价的门徒”;重价恩典成就“重 价的门徒”。虽然神的恩典从来都不廉价,为何毕竟还会出现“廉价的门徒”(一些没有实际委身与见证的基督徒)?作者很明确地表达付出者与领受者的分野,因 为对于领受神恩典的基督徒来说,恩典是白白被领受的,因此就被认为是免费的。是免费的吗?恐怕不是,白白被领受未必就等于是免费的,因为从神的角度来看, 绝不是免费,祂付上了极大的代价:祂付上了祂独生爱子耶稣基督,为拯救人脱离罪恶,被鞭打、被羞辱、被钉在十字架上!对于付出者(神)而言,是极重的代 价。

可见廉价恩典并不存在,那只是人对恩典错误的认识与定义。那何谓真正恩典(重价恩典)所救赎的门徒?就是愿意付上所有代价来跟从主耶稣基督的门徒,门徒的 结果(是没有得选择,也是必须的结果)就是在世上受苦、受弃绝、受死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与当得的苦难与弃绝。门徒先向世界死,分别为圣,才能向 神活,这就是主的呼召。

B. 分析与评论

作者潘霍华针对没有见证与委身的基督徒做出了集中要害的抨击,那就是:对神恩典的错误认识与定义 – 误以为神所赐下的是廉价恩典。基督徒对神恩典的认识与定义奠定了向神委身并付出代价的多与少;唯有清楚明白神恩典之昂贵的人,才可能成为真正的门徒。

同时,作者以即明确、又独特的方式解释了何谓作门徒所应当有的责任与代价,并其之所以然(为何需要责任与代价)。作者在《作门徒的代价》第一篇的第二章里 提出了“只有相信的人才是顺从的”、“只有顺从的人才会/能相信”、“使人称义的是信仰而不是顺从的行为”,显然的,从作者的出发点看来,所要带出的原意 是好的,作者谴责那些自称为基督徒却没有活出基督样式的人。作者所表述的虽然看来似乎与圣经罗马书所提出的“因信称义”和雅各书所提出的“信心没有行为是 死的”非常符合,但从圣经整体来看却似乎有所缺欠(不是错误,而是需要补充):

使徒保罗的确在其罗马书很清楚地表达了门徒是因信称义(因信耶稣基督而被神称义)的,可是若按照作者潘霍华的定义 – “只有顺从的人才会/能相信”,就相等于表达:没有了“顺从”,“相信”与“称义”变成毫无可能。最后还会导致顺从称义(行为称义)。难道顺从的那一霎那 丝毫没有信心的存在?反过来说,难道产生信心的那一霎那丝毫不会同时产生顺从的可能?由此可见,不是先相信而后顺从,也不是先顺从而后相信,较为符合的是 第三个可能(相信这也是作者的立场,只是还未清楚地表达):顺从与相信是“并行”的,行为与信心是同时出现、共存共沟的,没有分开的必要和可能性。

若要综合“因信称义”(罗马书)与“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”(雅各书)的教导,其可能的表述就是:使人称义的是与行为相称的信心。因为没有顺从的信仰是假信 仰。因此,当顺从与相信,或行为与信心被解释为分开进行的时候,问题就产生了,一方面可能导致行为称义;另一方面就是现今许多所谓“基督徒”的写照 – 只要信(得救),不要委身。

C. 心得与回应

潘霍华写得出如此激发人心、引人省思的文章,想必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。作者是名副其实的殉道者,为着福音的缘故,在纳粹政权的制度下殉道。 如此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?岂不是来自作者对神恩典正确的认识与定义、并对主耶稣基督的全然委身?重价的恩典在作者的生命里产生了为主而活、为主而死的精 神,的确是现代基督徒的楷模。



0 comments:

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RELATED POSTS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ADVERTISEMENT